-
記憶 | 群展
香港 2019年05月16日 - 09月10日香港獅語画廊榮譽呈獻-《記憶》,是次展覽將集合世界各地不同媒介的藝術家包括陳春木、荷亥・梅耶、李易紋、娜塔莉・德科斯泰、雷蒙德・海恩斯、石至瑩、闫博、張雪瑞和趙一淺。 《記憶》連結藝術家作品裡流動著的能量,為觀眾帶來有趣的呼應和迴響。 陳春木的作品散發著致命的芬芳,有著熏人的氣息。那些看似奇幻又複雜的作品其實本質非常簡單,他純粹地繪畫出腦海裡所構想的,把虛幻的景象傾注在畫布上。 荷亥・梅耶1990年代中期離開古巴,現居巴西。他的作品探索「遷移」的主題,傳達遷居所導致的鄉愁,幻滅和失望。 「懷舊」,或是李易紋用以緩解現實焦慮的一種方式,或是他用以尋找本我的一種途徑。藝術家運用物質性的顏料進一步模仿電子屏幕的筆觸,以此來修改那些創作於數年前的舊作-攜帶著新的感知和經驗疊加在舊有的圖像上,使來自兩段時間的經驗和記憶相互疊加不斷糾纏。 娜塔莉・德科斯泰一直透過藝術創作去探索不同主題,從人與時間的關係到思想上的交織以至生命和大自然的比對。她的作品讓我們意識到作為現代人生活上的荒謬,並給予我們一份平靜。 雷蒙德・海恩斯被譽為法國戰後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不斷挑戰人們對藝術的感知和定義,並以破損的海報作品以及一系列巨型火柴雕塑而聞名。 石至瑩描繪石頭的方式在一片簡潔之中營造出讓觀眾進入沉思境界的氛圍。她不僅沒有強調每塊石頭的不同之處,更進一步抹走它們在物理特性上的分野,繼而把畫中物在統一的載體上變成統一的內容。 閆博認為一位藝術家最重要是擁有創作上的自由。他突破了傳統四方形畫框的束縛,創作出不規則外形的作品,並同時發掘礦物材料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的可行性。每件作品的繪製過程都在漫遊一個未知的領域。 整齊的格線所承托的律動色彩,有的輕如薄紗,有的濃似暮色。每幅作品都是張雪瑞內心世界與畫布的對話- 一字一句化成顏色,綿密地織出片片情思。 趙一淺把浸透記憶的日常物像(故事、時間、空間、事件和形象)以及學習和閱讀的視覺經驗等,經過個人對形象的解碼和再編碼,形成了一種「微情感」的繪畫形式,是一種新的繪畫微敘事。閱讀更多 -
小是美麗 · 7
上海 2017年01月7日 - 05月13日《小是美麗》展覽專註小而精的藝術作品。透過精微又自由的視角,觀者可以深入到也許曾是視覺盲區的世界,以小見大,探知空間、敘事乃至物理結構上的多樣表達。閱讀更多 -
一個看似熟悉的地方 | 趙一淺個展
香港 2016年09月23日 - 10月28日位於香港西浦189藝術里的獅語画廊將呈獻當代藝術家趙一淺的首次香港個人展覽《一個看似熟悉的地方》。趙一淺把浸透記憶的日常物像(故事、時間、空間、事件和形象)以及學習和閱讀的視覺經驗等,經過個人對形象的解碼和再編碼,形成了一種「微情感」的繪畫形式,是一種新的繪畫微敘事。 趙一淺在創作過程中著重於體會和思考上。我們視覺經驗由經歷的記憶和閱讀學習等方式得到的視覺經驗組成,造成相應習慣思維。而趙一淺也在懷疑習慣的視覺經驗造成的習慣思維方式不一定是真實的。他的繪畫非常強調記憶的視覺再現,重視對圖像與情景、時間與空間、過去與現在、隱喻與現實之間關係的解讀。 他在形式上選擇和編排的圖像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將其納入到文化關係之中,即在挪用與修改中賦予繪畫以新的寓意。 各作品基本都是兩三種景象的疊加,創造一種看起來統一但內在有發生眾多衝突與驚奇的圖像,觀眾能在平淡無奇中體會、發現驚奇。 開幕酒會:2016.9.22 周四 晚上6時-晚上8時閱讀更多 -
新動力 & 鍍金之旅 | 李易紋、徐大衛、趙一淺、張寧 群展
上海 2015年04月12日 - 05月25日作爲畫廊經營理念之一,獅語畫廊爲國內年輕藝術家提供充分的支持,以上海爲源點將新生代藝術家推向國際藝術舞台。從2012年開始,獅語畫廊每年爲新生代藝術家們舉辦一次'新動力'群展,通過畫廊平台來展示年輕藝術家們蓄勢待發的潛力和他們對當代藝術的獨到見解。今年第四屆'新動力'展及未來的年輕藝術家展上,獅語畫廊將會繼續不遺余力地推動當代藝術新生力量的發展。 藝術家張寧將西藏騎行的所感所悟詩意的轉化為他熟悉的雕塑語言;李易紋用銀色的繪畫材料記錄留有人跡的建築空間或建築構件,發現與物相關的時間與空間;趙一淺將繪畫和現成品、二維和三維空間共同呈現在他的畫面裏,以此線索設置我們不曾留意卻一直存在的某些視域;徐大衛塑造的廢舊建築空間與莫名的生物、靜物共置於開放的自然環境,畫面充滿哲思和神秘感。四位年輕的80後藝術家李易紋、趙一淺、徐大衛、張寧,他們用各自不同的藝術語言展開了一場邏輯與現象,人物與空間的對話。 開幕酒會:2015.4.11 周六 晚上5時-7時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