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童話

2022年6月25日 - 8月7日

在藝術史中,時常發生一種訴求回到早期及原初風格的美學理念,甚至運動,作為對於「同時代」藝術過度精致、浮華、矯飾的趣味的糾正,以讓藝術找回其最初的動力。在每一段藝術及文化盛期之後,幾乎都會發生這樣的「復古」或「求諸野」的嘗試,從先賢、原始人、民間、外行、外族、兒童,以及潛意識那裏尋找與時代風格的異質性,以求開啟新的敘事,在美學趣味史中形成了一種辯證邏輯。當代藝術依然延續著這種趣味邏輯,其可以視為某種投射於美學中的製度批判,亦可以視為對某些原型主題的不斷回歸。

 

在這個展覽中,有的藝術家們表現出了一種對原始題材與風格的刻意使用,以激發出深藏在集體無意識中心理原型的力量。如伍偉把皮毛意象及材料運用在宗教圖像與工業造物上,暗通了在野蠻與文明之間始終交織著的客體崇高感,於航把原始文化意象與稚拙塗鴉風格結合在了一種無意識的筆觸狂歡中。他們對於古代或原始的使用也體現在作品標題及觀念主旨上,伍偉的「提豐」是古希臘神話中的魔怪,而於航使用非洲的斯瓦希裏語(Kiswahili)來命名作品,雖然這種語言的歷史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麽古老,但現今已成為非洲文化的符號之一。

 

鄧洧和蔣小余調動的則是基於當下社會及生活的經驗,草根而肉身,幽默也率真,在他們這裏,這種精心控製的不加修飾,包含著一種對過度技巧化的厭棄而嘗試直指本心。在這個維度上,王思順與於洋的作品則是在朝向物與文化的本性,在「啟示」這個宗教感的標題下,王思順從世界各地尋找到各種有著人類肖像特征的石頭,既是在討論藝術觀念的極限,也是在面對藝術及文化的本源。於洋的雕塑始終在把物質材料處理出一種抽象的有機性,以獲得某種非再現性的生命感,其形式結果卻頗具原始風格特征。

 

作為展覽主題,「原始童話」旨在把如今又隱約復現的原始主義傾向納入到一個更具藝術史論述的視角中,在這整個世界都幾乎失去方向的時代,用各自的方式回到本性、本心與本來,讓藝術在變亂中站穩最初的腳跟。

 

文/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