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語畫廊榮幸呈現藝術家徐大衛與張寧的雙個展《瞬息與餘響》(Ephemera and Echo)。展覽將彙集徐大衛自2016年以來的繪畫作品與張寧的《蜉蝣》《那喀索斯》系列雕塑。兩位藝術家以各自獨特的創作語言,共同探討時間的流動性、記憶的迴響與生命存在的感知。
「人只能在有限中感知無限,在瞬息中體悟永恆。」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時間在此並非線性流逝的河水,而是如亨利·伯格森(Henri Bergson)所提出的「綿延」(Durée)哲學概念—— 一種知覺與意識的連續。徐大衛的繪畫以飽滿的色彩與直覺性的筆觸,捕捉了山野間的勞作、舞者的旋轉、土地的沉默。這些畫面並非定格的瞬間,而是流動的時間場域,在《未知之地》的幽藍深淵與模糊的輪廓中,存在與遺忘的邊界被悄然消解;張寧的《蜉蝣》系列雕塑則以石膏的物性悖論,凝固了蜉蝣從羽化、掙扎到墜落的生命軌跡,將「朝生暮死」的短暫拉伸為永恆的凝視。蜉蝣的翅膀輕盈如《莊子》「白駒過隙」中的那道「隙」,以其轉瞬即逝的生命,叩問《菜根譚》「古今盡屬蜉蝣」的虛妄。
看似對立的作品形態,實則共構了東方哲學中「剎那即永恆」的宇宙觀——正如王夫之言:「天地之化日新」,每一瞬都是永恆的載體。在這個被數字化和虛擬化日益主導的時代,兩位藝術家以手工痕跡對抗虛無,回歸東方美學中「即動即靜」的哲思。
展覽《瞬息與餘響》構成一個超越線性時間的沉思場域:橘紅色天空下的奔湧色域與凝固的蜉蝣之姿並置;再到採集的人俯身勞作的姿態與那喀索斯低垂的頸項,共同詮釋了宇宙萬物在消長中的循環往復——存在既在瞬息中顯現,亦在迴響中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