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鏡 - 5位藝術家的微敘事: 上海

2015年5月31日 - 7月17日

策展人:黃 篤

 

此次展覽之所以用《微鏡》(Microscope)為題,這是因為它與中國當代藝術現狀相吻合。近十多年來,中國當代藝術進程像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一樣呈現既多樣性又碎片化的特征,即以往宏大意識形態的敘事和集體無意識的表述日漸式微,隨之掘起的是自由的個體化或個人性的日常經驗的微敘事。也就是說,當舊話語崩潰之時也就意味著新觀念正在建構,並彰顯了今天藝術語言嬗變之特征:回歸藝術本體,重視抽象表現,走向日常敘事,呈現媒介擴張,強調觀念表達,等等。如此的表征集中反映在藝術類型的方方面面——從繪畫和雕塑,到裝置和影像,再到綜合材料。 

 

在這次展覽中,受邀的五位不同年齡藝術家文倵、任芷田、李易紋、林科、胡為一的作品呈現了各自獨特的美學品味,即在方法論上反映出靈活與多樣,在媒介上表現出自由與擴張,在觀念上呈現出精微與哲理。

 

文倵的作品通過手繪與機器的沖突暗喻了社會普遍價值觀的混亂,進而直指當今社會與文化互相動搖的評價基準的根基。因此,文倵作品所彰顯的操作性,顯而易見地證明藝術生產就是一种種思維方式。

 

任芷田的四幅繪畫以碳黑為媒介,韻動優美的書法與碳黑的關系並置於畫面,在千變萬化中隱隱透出磅礴氣息,草書恢宏之勢在飛舞中得以浮現美感。

 

在李易紋繪畫「方陣」、「方陣2」中,他善於捕捉建築的細部或局部,畫面充滿淡灰色的基調,寂靜的環境,孤聳的建築。他的繪畫既拓展了繪畫的修辭美學,又建構了新的繪畫敘事。

 

林科的影像「電子樂總讓人跳舞”」是新媒體的集合體,即由互聯網與電腦操作系統的攝影記錄與操作行為記錄構成。他通過日常電腦系統以探索新的視覺美學。他以擬人化方法把自我設定成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交換窗口。

 

胡為一的作品「低級景觀II」集合了低級景觀/現場電影的概念,並融入了互動要素。面對該旅行箱,觀眾可以參與,通過按鈕讓被選攝像頭旋轉,改變不同的拍攝角度。旅行箱就如同一個「可移動式的電影院」。

 

因此,這是一個「以小見大」群展,是中國當代藝術現狀的縮影。藝術家的作品無疑再現了中國社會轉型中當代藝術的新變化。

 

 

微鏡

——五位藝術家的微敘事

 

策展人:黃 篤

 

此次展覽之所以用《微鏡》(Microscope)為題,這是因為它與中國當代藝術現狀相吻合。近十多年來,中國當代藝術進程像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壹樣呈現既多樣性又碎片化的特征,即以往宏大意識形態的敘事和集體無意識的表述日漸式微,隨之掘起的是自由的個體化或個人性的日常經驗的微敘事。也就是說,當舊話語崩潰之時也就意味著新觀念正在建構,並彰顯了如今藝術語言嬗變之特征:回歸藝術本體,重視抽象表現,走向日常敘事,呈現媒介擴張,強調觀念表達,等等。如此的表征集中反映在藝術類型的方方面面——從繪畫和雕塑,到裝置和影像,再到綜合材料。

 

在這次展覽中,受邀的五位不同年齡藝術家文倵、任芷田、李易紋、林科、胡為一的作品呈現了各自獨特的美學品味,即在方法論上反映出靈活與多樣,在媒介上表現出自由與擴張,在觀念上呈現出精微與哲理。

 

文倵的作品并没有呈现什么主义的明确理论,但他要以最简单的方式发挥机器之功效,将其转移到绘画中,并让其颠覆绘画表现技巧及其秩序。虽然他所表现的是大多常见的形象,但其作品剔除了语境化成份,以再现其纯视觉意义。与此同时,文倵的作品通过手绘与机器的冲突暗喻了社会普遍价值观的混乱,进而直指当今社会与文化互相动摇的评价基准的根基。因此,文倵作品所彰显的操作性,显而易见地证明艺术生产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任芷田的四幅繪畫“20140925”、“20141001”、“20141101”和“20141102”以碳黑為媒介代替了墨,用毛筆表現壹種淋漓盡致的快感,充滿流動的書法結構, 在千變萬化中隱隱透出磅礴氣息,散發著魔幻般氣息。任芷田的作品常從壹個易被疏忽的角度展開對事物的思考,他作品的關鍵語匯由中國經典的毛筆書寫與日常物質構成,韻動優美的書法與碳黑的關系並置於畫面,草書恢宏之勢在飛舞中得以浮現美感。這是壹種內心體驗與現實遭遇的對話,即壹種關於物的對話、視覺邏輯與理性判斷。他的作品通過淋漓墨暢的書寫,浸潤“簡約”與“抽象”、“含蓄”與“律動”的詩性和想象。

 

在李易紋最近的繪畫“方陣”、“方陣2”和“冠”中,他善於捕捉建築的細部或局部,並常常將其抽離,讓形象更單純而簡潔,讓人感受到壹絲絲壹縷縷的詩意,淡灰色的基調,寂靜的環境,孤聳的建築,空曠的場地,猶如庸俗小說壹樣身處壹種已發生或正發

 

生的“無人之地”,這種冷漠的情景與充滿躁動的都市景觀形成了對比。李易紋繪畫具有心理“錯位”的主觀性——由單純、寧靜、詩意、怪異組成的語言。顯然,李易紋采

用的是後現代的表現方法,將現實、非邏輯、虛構、異位、小說情景的要素融入新的繪畫語匯,既拓展了繪畫的修辭美學,又建構了新的繪畫敘事。

 

年輕的藝術家林科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系,近來他頗受關註。他的影像作品“電子樂總讓人跳舞”(2-04)幾乎被看作是新媒體的集合體,即由互聯網與電腦操作系統的攝影記錄與電腦操作行為記錄構成其作品。他通過自己日常使用電腦操作系統以探索視覺美學。事實上,林科把肢體行動和多媒體看作是壹個有機聯系的劇場空間。於是,他把電腦和網絡空間作為壹個類似於現成品提取的場域,諸如文件夾,桌面背景,日常軟件工具,網頁網站,在線音樂,圖片和視頻都是他所攫取的對象。很有意思的是,林科拒絕了非線性編輯軟件的應用,而是肯定和采用了電腦新技術,充分使用電腦錄屏軟件記錄壹些電腦操作行為,即在屏幕中排演,行為結束,視頻文件馬上生成。在藝術家看來,

 

他只是壹段動態影像的發現者而非創造者,身體通過動作本身也置身影像之中,也是其組成部分。通過自己設定的遊戲、工具和功能可以從原本使用中被解放出來。正如“媒介即人”壹樣,林科以擬人化方法把自我設定成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交換窗口。因此,自我與虛擬世界永遠存在著期待與驚喜。

 

與林科的作品不同,胡為一的作品更強調影像裝置與互動性的關系。他的作品“低級景觀II”於2 0 1 3年在荷蘭鹿特丹完成, 它集合了低級景觀/現場電影的概念,並融入了觀眾參與的互動要素。在這壹旅行箱中,胡為一把旅行箱看作是人在全球化和現代社會中的載體,它作為壹個日常容器,不僅傳遞著不確定性和流動性文化的滲透與融合,而且還承載旅行者的生活物質與日常記憶。於是,胡為一把觀眾納入作品互動環節,讓觀眾可通過幾個按鈕來選擇攝像頭,被選擇的攝像頭的圖像會實時地被壹個小投影儀投射在箱體內。隨後觀眾還可以通過按鈕讓被選攝像頭旋轉,改變不同的拍攝角度,並讓其停止。而旅行箱的內部結構也被處理成類似城市街景,其相應調整的輕巧材料,以便於攜帶,讓其成為壹個所謂的“可移動式的電影院”。

   

因此,這是壹個“以小見大“群展,是中國當代藝術現狀的縮影。五位藝術家的作品不僅充分展現了個人的天賦、想像和創造,而且也再現了中國社會轉型中當代藝術的新變化。

 

 

 

藝術家:文倵、任芷田、李易紋、林科、胡為一

開幕酒會:2015.5.30 周六 晚上5時7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