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南京扬子当代艺博会 展位: A12: 上海

2020年10月15日 - 10月18日

2020 南京扬子当代艺博会 展位: A12

参展艺术家 Artists :

陈开,陈春木,李易纹,林延,马丁·韦默尔,马克斯・赫克尔, 牟桓, 谭平,汤杰,原田とおる(透),闫博

展期 2020.10.15 - 18

 VIP及专业观众日 

2020.10.15-16(11:00-18:00)

 公众开放日

2020.10.17-18(11:00-18:00)

地址: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一号馆(南京建邺区江东中路300号)

 

01  陈开 
陈开于2012年获得中国湖北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的学士学位,2018年获得旧金山艺术学院的硕士学位。他于2018年获得Headlands艺术中心研究奖和斯沃琪艺术和平酒店2020年的艺术家驻地项目。陈开的作品已参展于Untitled ART FairSF,Headlands艺术中心,福特梅森艺术文化中心,Root Divison艺术中心,Live Worms画廊,CARe Doug Adams画廊,旧金山艺术学院等,并在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布里斯班,澳大利亚和中国上海的许多私人收藏中。

 

陈开的创作探索了绘画色彩理论,抽象和极简主义思想。以繁复的冥想性阴影标记,点画方式,色调分层模型来深入探讨抽象绘画的多重表达形式与情感融入。他的绘画所展现的独特视觉语言意在超越传统男性气质的有限定义,进而对[崇高] (The Sublime)这一理念做出更为广泛的思考和开拓。

 

 

02  陈春木

 

1981年出生于泉州,自2002年起在全球各地参加联展; 2007年于中国北京参与夸克当代艺术展,2010年于澳大利亚 White Rabbit Museum 参与《The Big Bang》以及于中国北京的歌华美术馆参加《世相——十人展》; 2013年在中国广西参加《第一届东盟艺术双年展》; 2014年于马来西亚参加《中国闽籍当代艺术展》和《马来西亚创价协会》,在吉隆坡参与《马来西亚国际艺术博览会》; 同年于中国北京798艺术中心参与《新视界——青年艺术家新锐作品》以及在中国广州香港美术馆参加《个命——无秩序的快感》; 2015年于中国北京虹墙画廊展出《元视觉——七个独特语言个人史》、颖画廊展出《做一朵儿诚实的花儿》和鸿坤美术馆展出《把自己埋土里等待发芽》。

 

 

 

殇本意上更为广泛,常用于指重大的灾难(外因或内因所造成的事故);心理上的剧烈悲痛、创伤;(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遗憾等。
重生作品便是从之上涅槃重生,历经世事沉浮再次脱颖而出,脱胎换骨般的蜕变。人类生活着,太贪婪了,不断的在向身边的所有不停的索取,再索取,永无休止。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在发生恶性循环,加上外在条件的侵入或是天灾!在我们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角落上的所有物都在产生变,成长,并与我们不断的发生关系!我们是否已经感觉到了什么? 

一颗种子悬浮于空中,寻找合适的土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其实不知表皮底下埋藏多少不合时宜的东西!所谓的营养成分在变质中发酵!表皮之上一切那么光鲜亮丽,可在暗夜之下隐藏着怎样结局?面对眼前的一切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思考。

 

 



03 李易纹  

李易纹,1982年生于河南洛阳,艺术家。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近年举办过个展《绵延》(狮語画廊,上海,2018),《结体》(狮語画廊,香港,2016),《李易纹》(Irene Laub画廊,布鲁塞尔,比利时,2015),《李易纹》(杨画廊,北京,2014),《闪烁不定》(时代美术馆,北京,2013)等;参与的群展包括绘画的尴尬(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7),第三届今日文献展(今日美术馆,北京,2016),浪漫的相关性:同一性的混搭AMNUA零方案十二回(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2015),微镜-5位艺术家的微叙事(狮語画廊,香港、上海,2015),不是绘画-关于绘画边界的探索(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5)等.

艺术家自述:

我自己画画的经验里手感特别重要,每每几日不拿画笔,刚一开始画总是觉得别扭,需要拿几块小画布随便涂抹很久才能渐入佳境。画大幅作品时常常都是处在困难的感觉中,犹疑、失落的情绪十之八九,往往声嘶力竭之时才能得到偶然的通畅。相比之下,每天在纸面上画画水彩显得轻松愉悦,许多脑子里的闪念、想要尝试的新题材、物象、画面的结构都能信手勾描,水彩营造画面迅速快捷,各种想法都能先试试看,也能把一些深入的想法呈现得淋漓酣畅,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享受这个过程了。

 

 

李易纹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美学趣味与其个人艺术经验有着密切关系,艺术家将自身对于艺术的敏锐感知投射于艺术理论、篆刻、物理、哲学等各方面的阅读兴趣中,同时也有着中国新生代艺术家特有的网络时代带来的印记。李易纹近年的创作关注"绘画中的时间",这种他提炼出来的绘画中的"第三种时间"——是有关感知的时间,是记忆、直觉、经验、体验相互渗透并凝结于绘画中的时间。 

 

 

04  马丁・韦默尔  

 

1966年出生于Blankenstein j, Hattingen, Germany;1996年获得德国Volksbanken艺术奖;2009年北京担任798双年展联合策展人,并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2010 /11 担任德国CDK公司在杭州艺术区讲师;2012年担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2015年担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现生活居住在北京。 近期展览包括中国北京艺门画廊马丁·韦默尔个展《Qi》(2018);中国香港李安姿当代空间《星空的背面》(2018);中国上海狮语画廊《画 = 盒》(2016);中国北京颖画廊《望京公园的邻居》(2016);中国北京在2画廊《马丁·韦默尔》(2014)等。 

 

 

马丁·韦默尔是一位纯粹的画家,在传统的绘画技巧上有出神入化的造诣,并拥有勤奋的精神,以及精准和充满智慧的观察力。他对哲理的执着追求,使他的作品中显现出与社会政治相关的语境。从艺术的编年史出发,他的作品特别关心材料,图像,平面与空间这些在绘画中独特的议题。韦默尔描绘与社会紧密相关的对象,同时仍然保有他个人的欲望和观点。他并不试图使艺术失去物质形态,也不对艺术强加任何背景,更不试图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定义提出挑战。相反,他有意地拥抱绘画中传统的一面,让创作出的画去主导和定义创作的过程,成为拜物教的,被渴望的物体。

马克斯・赫克尔的工作模式建立在偶然性的基础上,他遵循自己的直觉去探索新的事物。与此同时,除了将绘画作为一种物质需要之外,它还是一种理解生活的工具——绘画所呈现的同时也刻绘了他的情感风景。

他的创作过程可以描绘成处在大型螺旋轨迹上的一个始终在运动的点。他不断努力推进他的创作到一个未知的完美点,然而在到达这个点的同时,一切又会归零。另一个新的循环又将开始。他的作品有着巨大的差异性——从大幅的抽象画作,到小型的绘图和雕塑。尽管如此,这些作品中都明显展现了两个共同点。线条——线条相互分离,线条相互连接,线条构建空间。出其不意的材料——他喜欢使用偶然发现的东西创作。

 

 

 

06    牟桓 

 

牟桓,198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97年-2000年于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同期于1996年和1998年分别获得DAAD艺术基金和Freeman艺术基金支持,并参与艺术家驻留项目。现生活及工作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和中国上海。

 

其作品多次于中外艺术空间展出,其中包括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多伦美术馆等。

在牟桓的绘画中,蕴含着时间的停滞,空间的融合,以及本体的异化。牟桓致力于从多个维度出发探讨人与空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早期作品更聚焦于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具象对比,在他去德国之后,开始使用愈加抽象的手法诠释其对现实社会,对自然环境,对人文主义本身的关注。

 

07 谭平

 

谭平,艺术家,教育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八十年代末期留学德国,获硕士学位和Meisterschule学位。英国金斯顿大学荣誉博士。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被誉为中国抽象艺术的领军人物,当代中国艺术设计学科的拓荒者、中国实验艺术学科发展的推动者。在长达40年的艺术实践中,谭平始终探索于绘画、版画、多媒体、设计等多个领域, 在其不间断的变化与充满张力的创造中,将当代艺术的诸多节点贯穿如一。 

 

艺术家自述

在德国,新的作品延续着出国前的抽象作品,从残破的边缘到文字残片,处于一个具象与抽象之间的状态。但是,从中国情结在画面中显现,我已经开始逐渐回避和清理这些具象和表面的因素。

 

在经历了一段跳跃的过程之后,我在1992年至1993年的铜版画开始简约起来,画面逐渐摆脱具象的中国元素的图示,只留下黑色的线条和具有象征特征的长条形。看起来仍旧很东方,但已难以寻找中国的图像了。极少主义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与东方的禅宗追求的意境不谋而合。当我以极少的形式来表达禅宗的意境时,黑色的背后就隐含着某种意境。这也是当时我的装置作品占据一个欧洲传统建筑的空间时,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空间的构成,还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如果我们熟悉谭平的艺术创作之路,我们会发现线条是他艺术的血管。他的线条饱含直觉和诗意的偶然。早在2015年的《巴赫

 

 

伴随着这根不安分的线,谭平一直在实践着无始无终的探索。其实,谭平一直追求绘画中的直觉,由直觉牵引着线条的游走和色彩的变化。我们很难用一个确定的概念去定义谭平,因为每一个阶段他都在移动、行走,都在给自己下新的规则,创造、建立、覆盖、消逝 ……更重要的是,谭平的作品很多时候是匹配空间的,或者说,他会让这个空间变得富有弹性。

 

 

08  汤杰 

 

1989年生于湖南岳阳,2013 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16 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获硕士学位,现任 教于鲁迅美术学院,个人研究方向为装置艺术与动态雕塑,2016 年个人工作室在成立,现居大连。作品以自然物为主要材料,探寻 人与物、人与社会、物与世界的关系。用科技与中国哲学相结合,通过人与作品之间的互动,趣味地带动观者的联想,和东方禅意的思考。

 

近期重要展览包括2020年《渺-汤杰个展》上海宝龙美术馆,上海;2019《你从哪里来》,今日美术馆,北京;2019《相遇》上海空间艺术季,毛麻艺术空间,上海;2018《大同不同》中国雕塑双年展,中国雕塑博物馆,大同;2017十年一见曾竹韶奖学金巡展,北京,广州,上海,沈阳,西安、重庆、武汉、杭州;2017第二届天行意动国际动态雕塑展,长春雕塑公园,长春;2017《狮語画廊 | 艺术北京 2017》狮語画廊 中国 北京;2017汤杰个人项目展,狮语画廊&北京画廊,北京。

 

 

沙,于风中尘起尘落,循环往复,时上时下,汤杰以独有的视觉语言引导着观者与想象空间的偶遇,通过作品内各个空间的互动与外部世界产生共鸣。
-- 起风时,尘起尘落-- 循环往复时,有上有下-- 是沙子,是物象,也是心境 


汤杰的《红白》由大小不同的金属圆片按秩序悬挂排列。观者靠近两侧可产生感应互动。在圆片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清冷的金属碰撞声和有序的红白变换,似乎可以感受到来自宇宙那头的宁静与空旷。与红白对话,亦是与自己对话,在左一言,右一语中,激荡在潮流之端

 

09  原田とおる (透)

 

1980年九州宫崎县出生,在画家母亲的影响下,从小开始对艺术产生兴趣,画画、制作粘土等等。幼儿时期曾随建筑家父亲的工作,移居澳大利亚。原田透对80年代的光景、电视、动画,澳洲本土民族有着强烈的记忆,一直影响着他的作品创作。 毕业于九州产业大学艺术系雕塑专业,接受过绘画、雕塑、景观设计等诸多艺术媒介的系统训练。他的创作领域多元,平面设计到实体雕塑均有涉及。创作风格自由大胆,善于从街头日常中发现创作的媒介和灵感。生活化的材料、极简的结构和对粗线条的风格化运用是其作品的特别之处。他对概念独具匠心的运用和其熟练的马赛克画风与技法都展现出他在艺术方面的深厚底蕴。 
原田透的创作风格自由大胆,并善于从街头日常中发现创作的媒介和灵感,生活化的材料、极简的结构和对粗线条的风格化运用产生的趣味是作品的特别之处。 

 

 

10  闫博

 

1970年生于北京一个艺术家庭,父亲是油画家,母亲是美术老师。199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2002年结业于北京中央美院油画材料与表现专业研究生课程班,近年来多次在香港、新加坡、台湾等地举办展览。闫博的作品在绘画与物品的混合地带设定了一种思辨性的「特别物」,在这些「物」中闫博设立了一种「逻辑的陌生化」,他建立起一种逻辑的陌生语境和独特的技术支撑,使作品以开放的不规则形和时间的堆叠、磨砺的痕迹,呈现出精神可触摸的似有温度的自由。

闫博认为艺术家最重要的是寻找自由,而自由是在于形式。他突破四方形画框对自己的束缚,创作不规则外形的作品使他获得一种表达上的自由,同时发掘矿物材料在当代艺术中的表达,形成一种新的创作体验。每件作品的绘制过程都是一次奇妙的未知漫游,最初的那个设定反复被自己篡改修订,最后在心理和视觉的满足中完成作品。